首頁>>>技術>>>融合通信

全球IMS網絡已近200張 中國運營商積極測試

2006/08/07

  對于IMS風潮的到來,業(yè)內觀察家們似乎有些心理準備不足。雖然內含IMS概念的3G標準在2002年便已被提出,但是IMS卻一直沒能顯山露水。而就在3G運營于全球范圍內業(yè)已形成一定氣候的2005年,IMS概念開始猝然爆發(fā),其在國內首次高調亮相便是2005年北京國際通信展。時至今日,IMS概念已經越發(fā)呈現(xiàn)出愈演愈烈的推廣態(tài)勢。

  眾人拾柴火焰高,這一點在IMS上得到了最為直觀的體現(xiàn)。設備廠商、運營商的共同參與使其獲得了強勢的推動力,但是,近乎“完美”的技術理念也讓IMS承載了各方繁多的訴求,由此也對其標準、產品的成熟進度產生了影響。

  標準,版本頻繁更迭

  3G在無線接入層面上的標準制訂經歷了版本頻繁“翻新”的過程,IMS再一次沿襲了這一“風格”,而各個版本的連續(xù)推出也使其目前還極為欠缺商用能力。并且,在運營商方面,與此前單純由移動運營商獨立參與3G標準制訂有所不同,此時固網運營商已經加入進來,這也增加了該標準的制訂難度。

  中國聯(lián)通公司總部技術部研發(fā)管理處經理王明會向記者介紹,目前國際上對于IM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GPP、3GPP2和ITU-TFGNGN、ETSITISPAN等幾個標準組織。其中,3GPP自R5提出IMS概念以后,又經歷了R6和R7兩個版本。而在3GPP2中,與3GPP的IMS相對應的MMD規(guī)范目前已經推出3個版本,分別是Rev-0、Rev-A和Rev-B。同時,TISPAN對IMS的研究則主要是針對固定接入以及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的融合,從2005年底到現(xiàn)在開始陸續(xù)發(fā)布了NGNR1文檔,并已經于2006年初凍結。

  IMS技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接入的無關性,因此各標準組織對IMS的研究應該說是殊途同歸,但由于各自研究的出發(fā)點不盡相同,因此,各自在一些功能實體的設置等方面則有所不同,但總體的系統(tǒng)架構和研究目標還保持著一致的方向。

 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趙慧玲在此前召開的“IMS技術發(fā)展高層咨詢會”上表示,從標準來看,目前3GPPR6被認為是移動網可用的標準,3GPPR7標準正在制訂當中,目前尚不完善。TISPAN方面在2005年底已經發(fā)布了與固網有關的IMS系列標準,但這一標準僅完成了60%-70%,其余諸多工作需要在NGNR2版本中繼續(xù)完成,如利用IMS提供語音業(yè)務的需求等。在她看來,“IMS的標準化工作,特別是在固網應用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”。

  隨著對一些新技術認識的加深,IMS的標準制訂工作也隨之做出了適應性的調整。例如,IPv6技術概念曾火爆一時,在當時的情形之下,最初的3GPPR5版本中,確定了只支持IPv6,但由于IPv6的發(fā)展并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,因此,為了能夠使IMS能夠盡快投入應用,在R6版本中重新引入了對IPv4的支持。

  有業(yè)內專家表示,對于IMS的現(xiàn)有標準而言,尚存在不完善和正在完善的地方,服務質量、安全、IMS用于固網方面的標準制訂都處于緊鑼密鼓的操作當中。

  產品,商用尚待時日

  作為當然的利益追求者,設備廠商對于IMS概念乃至“產品”的推動可謂不遺余力。正如某設備廠商高層人士所言,目前全球主流設備提供商都具備了提供IMS方案和產品的能力,并且IMS相應的試驗、測試都已經在進行當中。

  據王明會介紹,目前全球的IMS設備廠商主要包括:諾基亞、愛立信、阿而卡特、中興、華為、朗訊、西門子、北電、思科以及摩托羅拉等。截止到2006年3月,愛立信、朗訊、西門子和諾基亞等多家設備廠商均已簽署了多個商用和測試合同,涉及的地域遍及美洲、歐洲和亞洲,在網絡制式上涵蓋了GSM/GPRS、WCDMA、CDMA2000以及有線網絡。

  進入到2006年,設備制造商進一步加大了IMS的推廣力度。日前,多元服務論壇(MSF)宣布,GMI(全球MSF互操作)2006活動將于10月16日至27日舉行,該活動是全球首個IMS服務框架多廠商互動性的大型“真網絡”測試,包括中興通訊、華為、思科和北電等在內的近30家廠商都會參加。而在此前,各個廠家之間在產品接口一致性以及互通等方面還沒能展開大規(guī)模的合作,此舉也可以被視為設備廠商之間為了進一步推動IMS在全球發(fā)展而作出的努力。

  業(yè)內分析人士認為,從產品的開發(fā)上看,雖然目前國內外主流廠商都在進行IMS產品的推廣,但受到相關標準制訂進程的限制,目前的產品只能針對IMS的某些特定應用,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IMS網絡產品,即尚不能滿足運營商大規(guī)模建網的需求。

  運營,引入策略各異

  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截至2006年4月,全球已有近200張IMS測試及商用網絡。其中,部署較為成熟的IMS網絡包括Cingular、Telefonica、法電、意電、BT、DT、Sprint等運營商建設的80多個試驗網絡和10多個商用網絡。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,目前真正意義上的IMS部署并不是太多,大部分運營商還是處于試驗和最開始廠家調研到測試試驗階段。

  在國內運營商中,中國移動已經組織了較大規(guī)模的IMS試驗,中國電信也組織了IMS的相關試驗,中國聯(lián)通目前正在積極進行IMS的試驗工作。以中國移動為例,在2005年11月,中國移動研發(fā)中心就已經聯(lián)合朗訊、愛立信、西門子等設備廠商進行了第一期IMS實驗室測試。此外,由信息產業(yè)部牽頭、中國移動組織的“IMS業(yè)務體驗環(huán)境”也已于2006年1月開始測試。

  總體來看,全球范圍內部署IMS的運營商可以分為三類:移動運營商、固定運營商和全業(yè)務運營商。在移動運營商方面,主要是受多媒體業(yè)務的驅動,看重IMS支持寬帶移動多媒體業(yè)務及大客戶業(yè)務的能力,代表運營商是香港的CSL;固網運營商方面,由于面臨移動業(yè)務分流、VoIP沖擊以及傳統(tǒng)PSTN替換的壓力,固網運營商更多的是關注IMS的寬帶多媒體業(yè)務、企業(yè)用戶的IPCentrex、公眾客戶的VoIP業(yè)務等,代表運營商有Telefonica(測試階段)、意大利電信(小范圍商用);全業(yè)務運營商方面,因其具備移動運營商和固定運營商的特點,同時受到了業(yè)務驅動和固網發(fā)展面臨的壓力的影響,他們更多的是以降低網絡總體運營成本、最終實現(xiàn)FMC為目標,重點關注固定/移動的融合類業(yè)務,代表運營商有Cingular、法國電信、Sprint等。

  在全球范圍內,由于各地域運營商發(fā)展階段和網絡演進路徑的不同,使得對IMS的引入策略方面都有所差異。

  目前,相關國際標準組織都在推動把話音業(yè)務納入IMS中來,這也是由于歐洲運營商現(xiàn)階段在話音業(yè)務上基本處于停滯狀態(tài),導致其在話音網絡的改進方面幾乎沒有投入。因此,歐洲運營商更傾向于在IMS上徹底解決話音業(yè)務的網絡更新問題,這與我國的情形并不相同。目前,中國電信的PSTN還處于發(fā)展階段,用戶數還有增長的空間,在這情況下直接引入IMS,此前在軟交換上的投入勢必令人尷尬。

  正如某運營商內部人士所言:“我們剛把軟交換測試完畢,現(xiàn)在IMS又出來了,我們到底上什么好?”

  即便如此,業(yè)內對IMS依舊保持著樂觀的態(tài)度。據有關咨詢機構預計,IMS的商用部署大致會于2007年到2008年展開,而2009年IMS的滲透率將達到5%-10%。

  縱觀IMS的產業(yè)鏈發(fā)展,在現(xiàn)階段還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,這不僅在于其標準和產品層面,在商業(yè)模式和贏利模式方面,以運營商或設備廠商所推行的理念來看,尚有待商榷。電信專家侯自強認為,IMS服務于寬帶消費者的定位純粹屬于運營商的一廂情愿,并指出,IMS在未來的網絡演進中并非不可替代。另外也有專家指出,IMS被運營商賦予了搶占設備廠商所占據的企業(yè)市場的重任,但是從實際可行性來看,IMS還難堪大任。無論如何,作為一個新生事務,IMS到目前為止,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商用上,業(yè)界對它的認識還遠未清晰、成熟。

  鏈接:IMS三基色

  中國聯(lián)通技術部研發(fā)管理處經理王明會

  中訊郵電咨詢設計院研發(fā)部工程師楊艷松

  燃起IMS“紅火焰”

  從本質上來說,業(yè)務是IMS發(fā)展的主要驅動力。能否很好的提供多媒體業(yè)務將決定運營商未來收益能力,以及在通信市場的競爭力。

  在產品方面,目前主要電信設備制造商,都推出了IMS試商用/商用系統(tǒng)。其中,比較成熟的產品主要包括CSCF、HSS、BGCF、MGCF、MRF(MRFC/MRFP)、業(yè)務平臺等設備以及配套的固網終端、移動終端等,但是對于QoS、安全等標準中還需要完善的技術,目前各廠家都還缺乏成熟產品。

  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截至2006年4月,全球已有近200張IMS測試及商用網絡。其中,部署較為成熟的IMS網絡包括Cingular、Telefonica、BT、DT、Sprint等運營商建設的80多個試驗網絡和10多個商用網絡。從去年開始,國內運營商也在積極組織開展IMS相關的技術研究和網絡試驗。

  打造”綠色“網絡

  由于控制與承載相分離的軟交換技術的出現(xiàn),使得網絡可以在控制層和承載層做到融合,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網絡建設的成本。但軟交換技術在業(yè)務層與控制層之間依然沒有能夠徹底分離,這就造成了新業(yè)務開發(fā)速度慢,業(yè)務開發(fā)、管理成本的加大。

  IMS技術繼承了軟交換分離架構的思想,但IMS的業(yè)務提供方式和傳統(tǒng)PSTN以及CS域的提供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,在IMS系統(tǒng)中,業(yè)務層和控制層完全分離,控制層不提供業(yè)務,它提供業(yè)務層必要的觸發(fā)、路由、計費等功能,業(yè)務完全由業(yè)務層提供。IMS這種完全分離的架構,使得網絡除了在承載層、控制層能夠做到融合外,在業(yè)務層也可以做到統(tǒng)一的管理。

  駛向“藍!

  向信息服務商的轉型被認為是電信運營商的藍海戰(zhàn)略,但是,互聯(lián)網的商業(yè)和贏利模式對于運營商來說并不是一個成功的方案,運營商必須面對如何運營IMS網絡的挑戰(zhàn):

  首先,對于傳統(tǒng)電信運營商來說,其優(yōu)勢在于語音服務和龐大的網絡及用戶群,對于內容服務和信息服務并沒有太多的優(yōu)勢和經驗。另外,目前用戶已經習慣了互聯(lián)網業(yè)務的免費提供,而大部分IMS業(yè)務具有互聯(lián)網業(yè)務的影子,因此電信運營商如何基于IMS網絡來開發(fā)業(yè)務,如何培養(yǎng)用戶的習慣來使用這些業(yè)務等都是需要在具體的運營中不斷探索的問題。

  其次,電信運營商應該加強對IMS網絡的掌控。對于IMS網絡來說,其用戶之間也是端到端的IP連接,因此IMS對網絡運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如對用戶的管理、基于流的計費等。盡管在IMS標準中對安全、QoS、計費等進行了定義,但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。

通信產業(yè)報



相關鏈接:
中國網通左迅生:三網融合最佳切入點是IPTV 2006-08-07
摩托羅拉孫大明:無縫融合帶來生活新體驗 2006-08-04
UT斯達康趙柏峻:實現(xiàn)IPTV網絡架構與內容系統(tǒng)的雙領先 2006-08-04
IMS能否征服企業(yè)通信市場? 2006-08-04
淺析下一代網絡中面向業(yè)務開發(fā)的開放接口 2006-08-04

相關頻道:  電信_與_融合通信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摘   融合通信專欄_新聞   行業(yè)_電信_新聞   技術_融合通信_文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