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依照CompactPCI標準設計生產的刀片服務器從2000年底誕生以來,因其技術上的眾多優(yōu)勢而曾經被眾多廠商和專業(yè)媒體寄以厚望,而刀片服務器也的確在2001到2002年間在全球掀起過一陣熱浪,但它在過去的3年中并沒有成為人們所預計的打破傳統(tǒng)服務器市場秩序的黑馬。
IDC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至2003年底,刀片只占到全球服務器市場1%左右的份額。但IDC此前曾預測,到2007年,刀片的市場份額將占到整個服務器市場的25%。
曾經有人把企業(yè)的IT人員比作庖丁,而刀片服務器則是庖丁手中的“解牛刀”。那么與傳統(tǒng)塔式、機架式和機柜式服務器相比,輕薄許多的刀片服務器也可以算得上是“無厚”了,但是在刀片剛誕生的時候,實際的應用情況卻并不如設想中的那么“游刃有余”,原因何在?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刀片的起源。
應電信需求而生
刀片服務器的誕生,與電信業(yè)務的變遷有非常重要的關系。20世紀90年代,全球Internet迅猛發(fā)展,電信業(yè)務在與之融合的同時,自身也在不斷發(fā)展演進,國內稱之為電信業(yè)務的智能化。電信運營商在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中需要大量符合電信標準的專用服務器,市場規(guī)模非常可觀。這一市場早期被一些電信廠商生產的專用服務器所占據(jù),利潤豐厚。
隨著全球范圍內的互聯(lián)網以及企業(yè)內部網絡的快速發(fā)展,企業(yè)和網絡信息提供商開始面臨集中存儲及處理無限增長的數(shù)據(jù)問題,集中計算成了網絡發(fā)展的趨勢。于是“節(jié)約空間、便于集中管理、易于擴展和提供不間斷的服務”,成為對服務器提出的新要求。作為網絡重要組成部分的服務器來說,性能已不僅僅是評價服務器的唯一指標了,用戶更關心的是符合自己實際需要的產品。隨著網絡向更深層面發(fā)展,越來越多的用戶(尤其是眾多IDC)對服務器的物理尺寸和快速部署有了更高的要求,于是采用CompactPCI標準(簡稱cPCI)生產的刀片服務器應運而生。
所謂CompactPCI,是一種高性能總線標準,由美國Ziatech公司在1994年推出。而cPCI服務器就是刀片服務器的原型,而發(fā)展標準化的、功能更完備的、更高密度的刀片式服務器,也主要源于上述的電信業(yè)務需求。
三代刀片譜系
令人感興趣的是,世界上的第一臺刀片服務器并非由著名的服務器廠商所推出,而是由一些小公司在2000年推向市場的。第一批推出刀片服務器的廠商有美國的RLX、我國臺灣的Nexcom等公司,現(xiàn)在RLX和Nexcom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刀片服務器的OEM制造商。
2001年12月4日,HP在服務器一線大廠中率先發(fā)布了Powerbar系列刀片式服務器產品,并宣布其“刀片服務器開放標準”,當時參加HP刀片服務器聯(lián)盟的廠商有Accton、Agilent、AMD、F5 Networks、Intel、Oracle、RealNetworks、ServerWorks、Transmeta、TurboLinux等數(shù)十家,該聯(lián)盟包括了IT業(yè)重要的處理器、芯片組廠商,還有一些軟件廠商。
HP的舉動引起了眾多一線服務器廠商的強烈反應,在與HP的合并案未見分曉之前,Compaq在2002年2月也緊跟著發(fā)布了自己的ProLiant BL10e刀片服務器。HP與Compaq合并后又連續(xù)推出了Proliant BL20p、Proliant BL40p和Proliant BL30p三種刀片。
IBM在刀片的推出上顯得稍晚,它一面與RLX簽約,一面研發(fā)自己的產品。IBM在2002年中推出了BladeCenter HS20刀片服務器,隨后與Intel達成同盟,兩家共同制定了一種刀片服務器生產標準,并獲得包括Nokia、Cisco、Nortel等十余家大廠商的支持。值得一提的是,IBM的BladeCenter可以安插Nortel的2~7層交換機。2003年,IBM發(fā)布了基于PowerPC平臺的BladeCenter JS20刀片,今年3月則發(fā)布了第三代刀片產品BladeCenter HS40,同時,IBM也把刀片技術作為其下一代技術戰(zhàn)略發(fā)展的方向之一。
Sun則在2003年春開始發(fā)售采用SPARC平臺的刀片服務器,以及去年年底增加的采用Opteron芯片的B100x,看來Sun在刀片市場上也絕不放手。值得一提的是,Sun的Fire BL600刀片平臺在3U的機箱中最多支持16個基于 UltraSPARC處理器或Intel的x86處理器的刀片,這也是目前唯一能夠提供跨越Linux、Unix和Windows平臺的刀片服務器平臺。
Dell在2002年4月推出了配置雙CPU的PowerEdge 6600和PowerEdge 6550刀片,以及安插它們的Chassis——PowerEdge 1655MC,3U高的PowerEdge 1655MC內最多可插6個刀片。由于Dell的特長并不在硬件研發(fā),所以Dell也并沒有過多宣傳硬件上的創(chuàng)新技術,而是宣稱其Open Manage Remote安裝工具可以讓用戶建立并捕獲服務器操作系統(tǒng)中的信息,并通過網絡傳輸給其他的刀片,以方便地配置新的刀片。不過現(xiàn)在看來,在國內市場上,Dell推廣機架的力度遠大于刀片。
國外的刀片廠商還有美國的F5 Networks、日本的富士通、NEC和Visual科技等。
在國內,主要的廠商除上面提到的新漢(Nexcom)之外,臺灣網虎(Coventive)公司曾在2001年初推出其網虎Blade 32660刀片服務器。2002年初,伴隨國際廠商進軍刀片服務器領域,國內的聯(lián)想、浪潮和曙光也都跟上了步調,相繼推出自有品牌的刀片產品,分別是聯(lián)想萬全309r、浪潮英信超群109和曙光TC1600。據(jù)悉,曙光即將推出其新一代刀片產品NexBlade416和刀片機群系統(tǒng)曙光4000B;而首次進入此領域的方正科技通過與Intel的緊密合作,也將推出名為方正BD-10的刀片服務器;此外,北京八億時空、深圳星盈科技和臺灣凌華科技也推出了各自的刀片產品。
標準和性能是主因
第一次刀片熱潮之所以悄然冷卻,除了全球IT進入寒冬的大背景,另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第一代刀片服務器因為采用的cPCI版本不一致,再加上廠商有意無意地制定各自的生產標準,讓用戶采購時心存疑慮,從而影響了刀片的發(fā)展。
而除了標準差異之外,影響第一代刀片發(fā)展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性能較差。例如當時常見的刀片配置是:1顆PⅢ 1GHz處理器或者P4-M甚至是Transmeta 5600處理器(其性能只相當同頻率PⅢ的30%),配備ServerWorks LC-E芯片組、Intel 815芯片組或是Via Apollo Pro 266芯片組,最大支持帶有ECC功能的3GB內存,硬盤則大多采用2.5英寸的筆記本硬盤。而且當時的刀片從外觀和功能上看,大多和采用cPCI標準制造的用于工控系統(tǒng)的全長卡沒有太大區(qū)別。
因此,正是因為標準的不統(tǒng)一和性能上的缺陷導致了第一代刀片成為許多用戶眼中的雞肋,導致了第一次刀片熱潮的冷卻。
典型刀片系統(tǒng)示意圖
相關閱讀:
評論排行
- uc營銷管家——高效率的銷售軟件(28)
- 代替人工撥打電話的軟件:亮劍天下自動...(15)
- 商路通技術總監(jiān)黃河專訪:技術上叫板的瘋子(13)
- 華晨汽車客服中心通過CC-CMM應用級L1認證(7)
- 小米擠下HTC,居中國消費者常用手機第五(6)
- 因科美E350不需電話會議平臺就能實現(xiàn)多...(6)
- 技術上叫板的瘋子(5)
- 億倫公司推出新版本“智能外呼營銷平臺”(5)
- 小米擠下HTC,居中國消費者常用手機第五(5)
- 葡萄牙電信攜手華為部署LTE商用服務 (4)
- 客服人生:入職凡客四年半的她,剛“被...(4)
- 殺毒先鋒2.0新版發(fā)布,功能升級(4)
- 騰訊EC與金倫合作 開啟云聯(lián)絡中心新里程(4)
- 金倫企呼云呼叫中心備受媒體及用戶關注(4)
- 態(tài)度是一把鑰匙(3)
- 未來的聯(lián)絡中心:克服商業(yè)與技術變革帶...(3)
- 電話、電話、更多的電話:如何管理?(3)
- 億群發(fā)布GSM/3G IP通信解決方案(3)
- 華為與瑞星建立云計算虛擬化防病毒戰(zhàn)略...(3)
- 塔迪蘭Aeonix統(tǒng)一通信和協(xié)作(UC&C)解...(3)